限量新作精卫--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

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
        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,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,白喙,赤足,名曰:“精卫”,其鸣自詨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漳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


封伟民正在精心创作《精卫》

         谷雨种大田,小满雀来全。
        谷雨甫过, 雨水颇多。深夜小雨似轻愁,白昼大雨如暴怒。
        难得一个太阳赏脸的午后,在窗下案上,中国陶艺大师封伟民新作《精卫》在斜射的光线抚摸下,背后一对翅膀干燥而有力,周围的空气的涡流带着尘埃互相推挤,似乎马上就要离案飞升,啸叫穿云而去。

封伟民新作《精卫》

       曾有友人问:缘何会创作《精卫》?封伟民说:“因为我内心也有一对想要冲破束缚的隐形翅膀。”
       在艺术的道路上,从来都需要坚持不懈。如果只困于传统,那么创作必将遇瓶颈。艺术如何长做长新?封伟民说,打破束缚,勇于创新,才是最好的传承。在他看来,传统是大海,孕育和成就了石湾陶艺的星辰满天,而勇于创新,则能遨游到比这片海更为广阔的天空和宇宙。如果只满足在这海里遨游,怎能体验一飞冲天的战栗和无限遥远的庄严?
       如何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不懈、又必须挥动内心的翅膀冲破束缚,飞向天空和宇宙,一直都是封伟民思索的问题。但是,如何将这种情愫用陶泥表达出来呢?


《精卫》精致的脸庞,坚毅与魅力完美结合

       一日再读案头书《山海经》,其中《北山经》中写到: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,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,白喙,赤足,名曰:“精卫”,其鸣自詨。以前读过这段并未有什么特别感觉,当天却每个字都如钟槌一样强烈击打着封伟民的瞳孔,迸出的火花让他眼前一片白炽,发出的巨响让他晕眩。
       就是它,精卫。她用身上那一对有力的翅膀,用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,翱翔在天空,为了既定的目标,从未停止飞翔。
       自此,创作也就变得迫不及待与兴致勃勃了。


十指动人,眼神温和而坚定

       按照封伟民原本的设计,精卫是裸体的,或者在局部位置以兽皮及树叶装点,以符合神话传说中的描绘。效果出来后,却是满满的西方雕塑味道,考虑再三,他决定将浪漫主义进行到底——为精卫穿上轻柔的薄纱。这样的方式,既可保留中国人的审美习惯,又于朦胧中体现到人体的结构与线条美。轻盈的造型方式,最大的困扰是如何避免作品的轻浮与单薄。于是,躯干的浑圆与力度便是要刻意强调的。  

每一个细节都能打动观者,这是封伟民作品向来特征。

作品身上的每一寸陶泥,封伟民都是精耕细作,从不放松

        三易其稿,《精卫》终成,惊艳不已。行内有收藏家评价:《精卫》有石湾传统陶艺的魅力,又有西班牙“雅致”瓷器的味道,让人对作品产生强烈的“占有欲望”,“封伟民陶艺作品的表现力很难超越,魅力独一无二”。

于传统中吸收精华,在创新中传承,这是封伟民向来坚持的原则与方向

        其实,不单是封伟民内心深处有一对打破束缚、翱翔天空的翅膀。每一个你,内心都深存这样的一对翅膀,引领着自己,坚持不懈,朝着目标前行。

一小鸟飞入工作室,停留枯枝

        是日,封伟民将《精卫》置于案头,忽一只斑斓小鸟,振翅而入立案上,仰视《精卫》,四目相对良久。随后飞上《精卫》旁的枯枝,枯枝宛若重生。